Friday, March 16, 2012

簡易按穴療法

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 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 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 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<>
1.簡易按穴療法—眼睛乾痛、老花
2.
内庭穴 
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,胃经从本穴开始形成小流而为荥穴,五行属水。阳明经气有多气多血特质,犹如庭内高朋满座,又因其位在次趾与中趾内间,有如一庭院于内,故名内庭;又胃经脉气,经内庭入足三里穴,输转胃府,内庭有如其庭户,内是进入,庭是驻入所在,故称内庭,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。
功用
1. 治膝痛:痛在膝前侧或正中膝盖处,配合足三里穴。
2. 治牙疼:下牙及下牙床痛,整排牙痛却找不到痛牙,多为胃经湿热所致,以本穴治疗最佳。
3. 治咽喉痛:本穴有清热消肿之功,配合中渚穴或合谷穴效果更好。
4. 治胃溃疡:配合足三里按穴后,找胃的痛点,在痛处灸或薰艾条。
5. 治疝气痛:配合足三里、天枢、关元、公孙等穴,在痛处灸或薰艾条。
6. 治脚气浮肿:配合阳陵泉、三阴交,公孙等穴。
7. 治精神官能症:喜静恶闻声,四肢冷,以此穴治疗。
8. 治风疹块瘾疹:本穴可散热利湿,配合曲池穴或血海穴。
9. 治三叉神经痛:第二与第三枝神经痛,是因感冒所引起,可用灸法。
10. 治胃肠型感冒:患感冒、流感,配合风池穴与合谷穴;肠胃症状配合内关穴、足三里穴。
11. 治腹部痞满坚硬:灸对侧,例如:左腹满灸右内庭。
12. 治耳鸣、耳胀、耳痒:按对侧,例如:左耳鸣按右内庭。
13. 治疟病痢疾、吃不下:配合合谷穴,可以清热利湿消胀。
14. 治腓骨神经麻痹致跛脚:配合足三里穴,用灸法。
15. 治流鼻血、鼻涕带血丝:感冒、温热病引起或是月经倒经引起鼻子出血,本穴可清热凉血。
16. 治月经痛、月经期头晕、闭经:用力捏本穴及配合三阴交穴。此外,若配合血海穴,可治月经闭止。


取穴
在足背上,次趾与中趾之间,即第二与第三趾骨之间,脚叉缝的凹陷处。2.




3.太冲穴

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,是肝经俞穴原穴,即肝经原气留止在本穴,五行属土。太之意为大、重要;冲之意为通行的大道、冲要,表示本穴位居冲要之处,而肝经脉气行至本穴盛大,故别名大冲。古时以此穴诊生死,本穴有动脉应手,生病的人有此脉者易治,无此脉者死。
功用
1.治膝痛: 膝内侧痛、久病或虚痛用灸法。
2.治头痛: 适合因情绪引起血管肌肉痉挛的头痛。
3.治痛经: 本穴能疏肝气,配合三阴交穴效果更好。
4.治肝病: 本穴为肝经原穴,可用灸法,为保健肝脏良穴。
5.治眩晕: 耳源性眩晕或肝肠上亢引发眩晕,重按此穴,平常当保养穴,可减少发作机率。
6.治肋胁痛: 本穴可疏经活血。
7.治高血压:可降痰浊上逆,配合阳陵泉穴。
8.治青春痘: 适合熬夜,喜食辛辣、烤、炸食物引起肝火旺所致青春痘。
9.治咽喉痛: 晚睡引发肝火上升、打呼或吃辛辣、烤、炸食物所致咽痛。
10.治小腹疝气: 多有寒湿之气,用灸法。
11.治腰背疼痛: 在本穴周围上下按压寻找较明显的痛点,揉按至不痛。
12.治震颤手足抖: 老祖宗说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”,此病难治,本穴当作保养穴。
13.治面肌痉挛抽搐: 肝为风木之藏,肌痉挛抽搐多与肝风有关,本穴可清肝火平肝风,要按对侧,即左面抽搐按右太冲穴。
14.治更年期症侯群: 女子以肝为先天,养肝血,平肝清肝,可缓解更年期诸多不适症状。
15.治两目昏暗、干眼症: 肝开窍于目,本穴有补肝血,活血通络之功效。
16.治寒湿脚气、步行艰难: 用灸法。
17.治半身不遂、足软无力: 配合足三里,用灸法。
18.治急慢惊风、羊痫风、癫痫: 此类病多下元肝肾不足引发肝风内动,本穴可平肝熄风,要配合内服药效果才稳定。
19.治失眠、劳心又劳身、很累又睡不着: 适合按本穴。
取穴
从大拇趾与次趾之间,往上尽处岐骨间的凹陷处,即足大趾本节后二寸,按中本穴位会有酸胀感。

4.太溪穴
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俞穴,五行属土,肾脉气汇聚于此,为回阳九针之一,也是九针十二原的要穴。本穴在脚内踝后跟骨上动脉旁凹陷处,形如山溪,故穴名太溪,别名吕细。
功用
1.诊生死:久病重病后,欲知藏气生命力强弱,必诊此穴脉,称为太溪脉,应手脉软弱无力,肉陷无弹力,大限不远,难治难救。
2.治呃逆:本病为胃气逆,如果是虚证,久病重病的呃逆,按太溪穴降其上逆之气。
3.治眩晕:因耳源性,内耳迷路不平衡,及肾精虚所致者,灸本穴。
4.治牙痛:牙为骨,肾主骨,远端疗法,按对侧。左牙痛按右太溪,或用灸法。
5.治咳嗽:配合合谷穴,尤其适合咳嗽就渗尿的症状。
6.治忧郁症:配合三阴交穴,可以调理内分泌失调情况,此外对于默默不说话,整天昏沈嗜睡者有帮助。
7.治飞蚊症: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,本穴补肾水可促进眼部循环。
8.治咽喉痛:肾为水脏水府,本穴可清热、止痛。
9.治不孕症:本穴为肾经原穴,经气血在此留住,可强肾利生殖。
10.治性泠感:本穴有调整内脏稳定神经作用。
11.治膝内侧痛:膝内侧为肾经所经过,本位可调虚实,通经活络。
12.治肾虚腰痛:适合时常隐隐约约的腰痛,无受外伤的举重或运动后遗症。
13.治遗精阳痿:本穴可补因肾精亏损的遗精虚证,也可泻因相火过盛引发的阳痿。
14.治更年期性交痛:更年期阴道干涩行房痛,本穴有补肾水滋阴作用。
15.治前列腺发炎或肥大:此病疗程长,多有肾虚现象,本穴可补肾水肾精。
16.治小儿惊痫麻痹的特效穴:小儿病多有先天肾气不足之象,本穴可调补肾气。
取穴
在脚内踝后五分,与跟骨筋腱之间凹陷处。
5.承山穴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,位于腓肠肌下的人字纹,是腓肠肌两侧肌腹分肉的交界,形状如山,穴在其下,有以下戴上之势,故名承山,又因穴位在腓肠肌隆起处之下,状似鱼肚,故又名鱼腹。别名:肠山、肉柱,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。
功用:
1.治背痛:长期姿势不良,受风寒湿气所袭,引起背痛,自己按不到背痛点,按本穴采远端治疗法。
2.治腰痛:腰酸软无力,因过劳或受寒气入侵,用灸法。
3.治便秘:对于紧张性便秘的效果明显,可松弛痉挛的肛门括约肌,有助肠蠕动而顺利排便。
4.治胃痉挛:一紧张就胃痉挛而疼痛,本穴解痉松挛效果好。
5.治肾绞痛:此病部份属于痉挛性疼痛,强按本穴可缓解。
6.治月经痛:月经来,腹部子宫肌痉挛而疼痛,强按本穴,或用灸法。
7.治足跟痛:足部为膀胱经所经过,按本穴往下方向,再踢一踢足跟,可疏经活络。
8.治小腿抽筋:首选之特效穴,在抽筋时强按此穴即可缓解。常抽筋的人,平时灸此穴,可减少发作次数,本穴有舒经通络袪寒作用,解痉挛效果最佳。
9.治肩关节炎:远端疗法,上病下取,一般针法从小腿前的条口穴下针透到本穴,可疏通肩部经气。
10.治痔疮、肛裂:膀胱经分支入肛门,强按往上方向可使经气直达肛门。按本穴同时配合提肛松肛动作,消痔效果加倍。
11.治中风半身不遂:除用灸法,可推、按、揉、捏、拍打本穴,疏筋活血通络效果佳。
12.治各种跌打损伤:不论伤在何处,最后加按本穴,可有助于化滞散瘀行气,防破伤风。
13.治便血、肠风下血:本穴有清热止血,降低直肠瘀血作用。
14.治疟疾、伤寒、霍乱转筋:寒热疟疾,伤寒时疫,战栗不能行立,霍乱转筋,可用灸法。
取穴
在小腿肚正中,腓肠肌凹陷处。直立,两手上举,扶着墙,用足尖站着,足跟离地,在肥腓肌下出现“∧”字纹,取尖部。@◇(本文作者为明慧中医诊所院长)

 

6.三阴交穴

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,为该经的隙穴。每一经有一隙穴,隙是空隙之意。多在骨肉交会处,气血深聚所在,凡有气血有瘀阻时最适用,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该经急性病症。
辞源上说:“本曰原,末曰委”,膀胱经属太阳寒水脉气发自小趾外侧井穴,有如水之源,经气到委中穴归入膀胱府,为絯经五俞穴之末,所以称为委,而中字表示位置,故穴名委中。此穴禁灸。别名隙中、中隙、中郡、血隙、腿凹、委中央。
功用
1.治中暑:热气散不出,小便不顺或四肢发热,用放血法。
2.治泻痢:本穴能清热解毒袪风湿。
3.治痔疮:本穴有通络散瘀作用,疏通痔静脉,使之正常收缩而排瘀。
4.治花柳:疮未溃破者刺本穴放血。
5.治高血压:在穴周围寻找血络,刺出血。
6.治大吐大泻:
急性炎症引起大痛大吐大泻,用放血法。
7.急性腰扭伤:本穴放血,膝腘站直在穴四周细脉紫筋上点刺放血,不可刺
动脉处。
8.治腰腿酸麻痛:可以治坐骨神经痛引起腰腿酸麻痛,湿热引起腰部沉重痛。
9.治中风半身不遂:下肢痿痹、膝筋紧硬或挛急,脚软弱无力。
10.治癫疾小腿抽筋:按穴按到底抽筋可缓解,再踢踢小腿松筋。

取穴
位于膝腘窝正中横纹两筋间凹陷处

7.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,为该经脉气所入,归合于脏腑的合穴,五行属土。此穴高于脚外踝的丘墟穴,与膝内侧阴陵泉穴相对,位于阳面,故名阳陵泉,别名阳陵。灵枢说:“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。”
功用:
1.治阴痒:阴部为足厥阴肝经所经过,肝与胆经互为表里,本穴有去热除湿作用。
2.止白带:本穴清热利湿,配合三阴交穴,效果更好。
3.统治筋病:难经说:“筋会阳陵泉”,所有筋、肌腱痉挛酸麻肿痛屈伸不
利,必用的特效穴。
4.治高血压:配合风池穴,有搜风袪痰降气作用。
5.治胃溃疡:肝木克脾土所致胃病,配合足三里穴。
6.止内脏出血:尤其对子宫出血的止血效果尤佳。
7.治偏头痛:头痛在两侧属少阳经,强按本穴,引浊气下行。
8.治膝肿痛:退化性关节炎、坐骨神经痛、风湿性或痛风引起的膝酸肿痛。治慢性病用灸法或热敷。
9.治吊下巴:按对侧,例如:左颊颞颌关节脱位,则按右阳陵泉穴,用灸法更快。
10.治脚气脚痛:小腿外侧酸痛、脚踝扭伤痛,或时常小腿抽筋,用灸法。
11.治颜面麻痹:老祖宗认为“经之所过,病之所治”,可疏通头面之风痰。
12.治中风半身不遂:运动神经发生障碍,四肢活动屈伸不能自如,此为必用
穴。有舒经活络,袪风寒湿热作用。

取穴
位于小腿外侧,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血海穴



中医藏象学说,认为脾统血。血海是足太阴脉气所聚集处,如同气血归集之海,所以穴名“血海”,别名血郡、百虫集、百虫窠。血多的人,此穴显出澎胀形状。
功用:
1. 治疮疡:本穴可以清血利湿,治血液中血浊血毒血热引起的疮疡。
2. 治血疾病:统治凡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。
3. 治皮肤痒:血虚、血躁,血稠引起的皮肤痒,用拍穴法。
4. 治荨麻疹:风寒外侵肌表引发一连串皮肤丘疹,用拍穴法。
5. 脱发秃头:本穴可促进血液循
环,改善毛囊微循环,使发易长少油不脱落。
6. 治膝盖痛:例如退化性关节炎、风湿性膝关节炎,多与风湿有关,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,此穴可以祛风清热、疏筋活血与阳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。
7. 治月经不顺:包括月经有血块、经期提早或延后、血崩、经血淋沥不断、闭经、痛经。
8. 腹股沟湿疹:病因多为湿热下注,本穴可利湿清热。
取穴
膝内侧,膝膑上二寸,约三横指距离,赤白肉肌肉鼓起之处,按中穴位很酸胀,强按有酸麻感。
第1行第2列
第2行第1列第2行第2列
3132
4142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